Mr.羊在網路上看到別人介紹這裡就想來走走
從沒想過西門町也會有這種建築物呢
西本願寺廣場位於中華路一段與長沙街二段的轉角,臺北國軍英雄館的對面
西本願寺廣場原係日據時期之西本願寺,1897年日本真宗本願寺派開教始購買,作為正式寺院預定地,1922年後陸續興建西本願寺御廟所、鐘樓、樹心會館、輪番所、本堂、參道等。西本願寺落成後,成為當時台灣最大的日式佛寺,與東本願寺、臨濟護國禪寺、曹洞宗東和禪寺等同為台北重要佛寺建築代表。
二次大戰後,歷經警備總司令部、大陸與中南部移民聚居、中華理教總會等用途。1975年遭大火燒毀,隱沒於四周漸起之都市違章建築群裡。直到2005年台北市政府拆除違建及簡易綠化此地,並於2006年將樹心會館、鐘樓指定為市定古蹟;而輪番所、本堂臺座、御廟所臺基及參道則登錄為歷史建築;2012年完成廣場興建及文化資產修復工程,並盡力還原歷史風貌。
2014/11/22~2015/4/25有舉辦「Fun西門─西本願寺藝起來」的活動
從12月起一直到104年4月,週六午後一系列週末精彩的生活藝文講座、戶外沙龍音樂會、週日午後學校社團展演等,凝聚市民共同參與,用在地生活貼近文藝,要讓西本願寺的特色藝術氛圍,成為萬華文化發展指標。
↓ 樹心會館
樹心會館於1923年落成,因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生前曾賜『樹心佛地』匾額,因此將其命名為樹心會館,主要作為教育及弘法場所。整體配置為T字型,為「和、洋混風」建築;入口「唐門」乃「和風」;磚結構及木屋架則為西洋風格,修復方式採原貌復原。
現在裡面展示創意族譜優勝作品
↓ 鐘樓
鐘樓建於1922年,立於約一丈高的人造假山上,鐘樓屋頂為「入母屋」式,有精美的「斗拱組」,大銅鐘於1901年先行鑄造,二次大戰後遺失,目前懸掛者係參考同時期銅鐘樣式仿作而成。
鐘樓拍起來超美的
↓ 御廟所臺基
御廟所於1923年落成,為日本佛院建築特色之一,多設置於本堂左右。御廟所原貌為木構造建築,屋頂原為重簷、「尖頂四坡水」式,入口為「唐門」樣式。1975年與本堂同遭回祿,登錄為歷史建築時僅存磚造臺基,以殘跡方式保存。
我們去的時候還有人員在做維修的工作呢
↓ 本堂臺座
本堂於1931年落成,當年設計考量蟻害,因此臺座採用鋼筋混凝土造,上方大殿為木造。1975年發生火災,僅存一層樓高的臺座、階梯、部分欄杆及扶手等。原臺基內部空間以僧眾使用為主,包括圖書室、會議室、事務室、娛樂室及倉庫等。本堂修復只回復既有臺座,考量再利用需求及安全,結構系統以型鋼為主,並以原柱位方式意象保存。
現在裡面是臺北市文獻委員會,展示一些以前台北市的東西
我們是從側門進去
一進門的左手邊就看到這個超大藝術品!!
再往裡面走就可以看到展示區
「像─臺北人真時尚」
「音─臺北人聽音樂」
「影─臺北人看電影」
↓ 臺北時光
在臺北街頭奔走忙碌的職人是讓這座城市呼吸的靈魂。充滿活力的人力車夫、小吃攤販,琳瑯滿目的雜貨店、藥材行,構成街道上迷人的風景。市民們昔日的生活片刻,停格在影像與記憶中,永不褪色。透過前輩攝影師的雙眼,回味1930至1950年代臺北人的點滴時光。
↓ 臺北地景
昔日臺北是什麼模樣呢?臺北城經歷了百餘年的世代更迭、文化交融,人們在這塊土地上行走停留,那些存在的、消失的地景就像時間的印記,樓起樓落、層層疊疊,流動著。是否也曾徘徊在書香滿溢的重慶南路書店街、熙來攘往的中華商場?而古老的清代廟宇、歐式洋樓、文藝復興風格建築,好似一直都佇立在那裡。讓我們站在地圖前,移動腳步,看見臺北人文地景的變與不變。
(昔)臺灣神社(今)圓山大飯店
中華商場
(昔)芳乃館(今)國賓戲院
右:臺北車站
左:(昔)商品陳列館(今)國立歷史博物館
臺大醫院
臺灣銀行總行
右:小南門
左:(昔)臺北郵便局(今)北門郵局
艋舺龍山寺
看到後來還有志工吳先生來跟我們介紹臺北城的歷史、文化及人生態度
講了好多好多
最開始介紹臺北城的範圍,日本人1896年引進電影到西門町,西門紅樓以前是菜市場,陰曆農曆陽曆的不同,元旦在以前由皇帝來決定,一年不一定365天、一個月不一定有30天、一週不一定有七天等等等等
我們居然聽吳先生講了一個小時!!!
深深覺得很猛XDD
最後還請吳先生跟我們合照
最裡面還有圖書室,聽吳先生說這裡的族譜很有名
難怪有辦族譜比賽
↓ 參道
參道完成於1934年,為山門通往本堂之參拜道路,總寬4.55公尺、長約35公尺。修復時以殘跡保存,部分損毀處以相似石材回鋪。
↓ 輪番所
雖然場地不大,但總覺得這次來學到很多事情,也看到很多美美的景
大家來西門町逛街之餘也可以來這裡看看唷~
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官網:http://www.chr.taipei.gov.tw/
地址:臺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174之1號
電話號碼:02-2311-5355